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量沉积。目前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组分之一,与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息息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
研究显示,NAFLD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那么肝脏脂肪含量时候增加启动了糖代谢异常,是否存在引起糖代谢异常的肝脏含量的切点。为此,在本次大会上,高鑫教授就“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紊乱的研究现状”做了相关报告。
目前,普遍采用的普通超声、CT和MRI的方法属于定性诊断,肝穿刺病理诊断则属于定量诊断。但这两类诊断存在局限性,定性诊断的敏感性低,且无法精确评估个体治疗后的效果,而定量诊断难以作为常规诊断和监测方法,无法开展大样本研究。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精确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方法的建立,使得无创肝脏脂肪定量技术成为可能。采用1HMRS技术对肝脂肪量化研究,扩大了对肝脏脂肪沉淀的认识,结果表明,肝脏脂肪沉积发生在糖代谢紊乱出发之前,另外,小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即可引起血糖正常范围内升高,这表明肝脏沉积启动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虽然1HMRS具有无创、无定量、无副作用,并可直接精确测定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含量等优点,但受到设备、价格、操作者等因素影响,难以在大样本人群研究中实施。
在此,高鑫教授提出了自己团队研发的超声定量的方法,这与肝脏病理诊断的肝脏脂肪定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稳定性。以该方法在上海长风社近例45岁以上人群多代谢疾病横断面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当肝脏脂肪含量10%,肥胖、代谢综合征、糖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初步提出:引起全身多代谢异常的肝脏脂肪含量的切点应在10%,如果对NAFLD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目标应将肝脏脂肪含量控制在10%以内,此外,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对预防2型糖尿病有积极意义。
NAFLD与糖尿病共存形成了恶性循环。T2DM患者中的NAFLD患病率约60-8-%,NAFLD能使糖、脂代谢恶化,另一方面,伴随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性肝炎(NASH)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的风险明显增高。对住院T2DM患者进行肝脏病理研究,结果和无创评分结果均显示,伴有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进展性纤维化评分增高,几乎所有肝酶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性肝炎。
总
之
伴有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变不容乐观,对糖尿病患者,无论肝酶正常与否均应同样重视。然而,目前对糖尿病患者不良肝病结局认识仍不足。因此建议应该像重视其他糖尿病并发症那样重视糖尿病肝脏病变,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治疗NAFLD的方法与策略前景。
如需完整PPT,可发邮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