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干细胞沉积。西方国家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0%-24%,肥胖人群为57.5%-74.0%,糖尿病人群为21%-78%。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呈持续上升趋势。
根据多项荟萃分析及随访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那么是否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启动了糖代谢异常,是否存在引起糖代谢异常的肝脏脂肪含量的切点?在本次大会上,高鑫教授对此作了糖尿病与脂肪肝的报告。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主要分为定性与定量诊断。定性诊断包括普通超声、CT与MRI检查,但该方法敏感性低,对脂肪肝检出率低,无法精确评估个体治疗后的效果,且无法进行脂肪肝与代谢参数的量效关系研究。定量诊断包括肝穿刺病理诊断、非特异血清学指标,肝穿刺病理诊断为有创检出,难以作为常规诊断和监测方法,而非特异血清学指标的特异性差,难以开展大样本研究。
临床上,肝脏脂肪含量定量方法经历了CT半定量方法、磁共振波谱测定和标化超声定量方法。质子磁共振波谱方法无创、无辐射,可以直接精确测定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无创定量金标准,但是设备和技术条件要求高,难以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另外,无创超声肝脏脂肪定量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显示,肝脏脂肪含量>10%,糖代谢风险明显上升,多种代谢风险也显著增加,可以初步确定引起多代谢异常的肝脏脂肪含量的切点为10%。因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至少应该将肝脏脂肪含量降低到10%以内。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对预防2型糖尿病有着积极意义。
报告还指出,2型糖尿病中肝病相关死亡风险比普通人群增高倍,随着全球和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激增,肝病风险和肝病相关死亡人随之数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糖尿病形成了恶性循环,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它能使糖、脂代谢恶化,而2型糖尿病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比单纯性脂肪肝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如需完整PPT,可留下邮箱,向小编要哦~
由MediCool医库软件内分泌团队制作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珍立拍”,瞬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