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任何人自打呱呱落地开始,身体内的各个部件就开始运转,而且一工作就是几十年。在这台复杂的机器里,有无数条颀长的管道时时刻刻都在运输营养、排除杂物。如果哪一天管道堵塞或生锈了,这台机器也就无法灵活工作了。
也有很多不科学古法、不可信偏方谣言,引导着我们去一个又一个误区,那么,那些方法才是科学的、真的可以“通血管”的呢?
让堵塞物消失——抗凝、溶栓、取栓
阻塞血管的东西,基本都和血液凝固有关。抗凝能够让血栓更比较快的被溶解;溶栓药物的作用更快;取出栓子,是扎针进血管,从身体表面把细小的管子沿着血管伸到堵塞处,取出栓子。这被称为介入手术。
把狭窄的血管撑开
这也是介入手术,一般和取栓同时做,取出栓子之后,把像伞一样可以收起的、细长的球囊或者支架,通过管道送到堵塞部位,然后像伞一样打开,就能够撑开血管。
球囊和支架不同之处,在于球囊撑开了血管,可以取出不留在血管里(在粤港一带,这个手术被称为通波仔,是该手术名的中英混合俗称)。而支架则需要留在身体里继续把狭窄的血管撑开,为了防止再次发病,有些支架上涂有防堵塞的药物。
另外接一根血管
搭桥。这是一种终极方式,在身体其他部位,取一段不那么重要的血管来代替堵塞血管的功能,这样就建立起来新的生命线。
对疑似心脑血管或其他各器官梗死的患者,医院,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患者在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从根本上挽救缺血的脑组织。超过这个时间后,脑组织的缺血损伤将是不可逆性的,可导致患者遗留永久的功能残障。
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
不可否认,溶栓、支架、球囊、搭桥等治疗都起到很好的疗效,但最好的治疗并不是在疾病发生后再来挽救。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
正确的预防方式
强调一级和二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还未发生时,及时对存在引发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控。: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复发。
一级预防1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
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从饮食上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要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等。
1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病理过程,起源于少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起居有时、劳逸结合,三餐定时,适量运动,只要从现在开始调整,一切都来得及。
2、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可以适当增加南瓜、玉米、红薯、土豆等替代纯精米面食品做主食;保证一顿饭有荤有素,吃荤不超标,蔬菜3~4种;多吃富含钾、镁、维生素的果蔬,如西红柿、桃子、大枣、豆芽等。控盐、减油、少糖,食盐量控制在每天6克左右。
可以使用些酱油、腐乳、豆鼓或一些天然的辛香料来调味,以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冠心病患者本身血脂及血压就偏高,因此,需要遵循「戒烟戒酒、少油少盐、控制体重」的原则,尽量减少动物油脂、高盐高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豆类、鱼虾的摄入。
3、戒烟限酒
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酒精过量亦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
4、坚持规律运动
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均有益处,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积极措施。但不宜做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5、学会管理情绪
有数据显示,北京个猝死的病人中,50%的人24小时内生气、着急、情绪低落,25%的人死前半小时内曾着急、生气。中医更是认为,情致变化会直接影响血气运行,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就是典型代表。如果改变不了事情本身,就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积极、乐观地发现事物美好的方面;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
6、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相应基础疾病
到医疗机构做一个危险因素的评估,了解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查至少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动脉斑块检查、以及心电图等。对于已经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积极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需要药物控制的遵医嘱规律服药,有效地监测指标;对于有房颤病人,医院,由医生评估后予以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对于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可服用他汀类稳定斑块,严重者予以内膜剥脱或支架术;如果有新出现的头晕、头痛,或者胸闷、胸痛、心慌等不舒服,或者原来有的不舒适突然加重了,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二级预防2心脑血管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持续的药物治疗,如服用抗血小板、降压和降脂药物等,这些药物是长期服用,甚至是终生服用,而吃吃停停是二级预防的禁忌。
1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第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加快和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与程度,血压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复发的机会越大,有效降压治疗可预防脑卒中的复发。一般来说血压应控制在/90mmHg以下。
2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例如阿司匹林等药物,能够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能够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3服用调节血脂药物
血脂异常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患心脑血管疾病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或者使降幅达到30%-40%、甚至50%。
4控制糖尿病
如有糖尿病应予以控制。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液粘稠度和凝固性增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如何辨别这类谣言
医院里饱受煎熬生不如死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忍受莫大痛苦放支架做手术。如果输几瓶液体就能治好困扰多年的冠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人们也就无须花好几万做支架了。
如果古法秘方真的有效,让全球数十万科研人员、数十年日夜钻研、几百上千亿美元砸下去都无法根治的冠心病分分钟搞定。那这法子传播开来,全世界的医生们岂不一夜之间全部失业,人类从此告别冠心病,走向世界大和谐?!
在各种保健偏方在朋友圈疯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理智对待这些所谓的偏方秘方,不盲目夸大其功效,不能盲从,更不能因此放弃正规的治疗。
人人都想治未病、小钱治大病,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相信科学,只有科学才是真理。
不管是对于病人还是家属,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提倡健康饮食、科学运动以及情绪管理的家庭氛围,让每一个家庭成员成为健康习惯的促进者和受益者,这样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康复,让健康者保持健康。
是你,给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