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通常都知道慢性肝炎,那么急性肝炎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共同“解剖”一下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引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肝炎期,一般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但急性肝炎毕竟是血液传染疾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无法进入血液,就不会造成传染。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1病因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国外,以酒精性肝炎居多。
2分类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1.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起病,病情发展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和眼球黄染。病程约为2-3个月,以甲肝为多见。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型比黄疸型多,多见于乙肝和丙肝。大多数是缓慢起病。最突出的表现是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和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多数病例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大多数在3-6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
3症状急性肝炎感染后症状引:患者近期出现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肝区不适及尿黄等症状,休息后不见好转。急性乙肝的分类症状:急性乙肝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1)黄疸前期: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多无发热常出现关节痛、皮疹。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本期平均持续5-7天。(2)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变浅。肝区痛、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本期持续2-6天。(3)恢复期: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一般为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较多见,占急性乙肝的90%以上。症状较轻,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4饮食原则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在急性期,要避免有刺激性的香料和油腻的食物,宜选用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的软食或半流食,因为清淡的饮食最容易被患者消化和吸收。2、供给充足、优质的蛋白质:在高蛋白饮食中要多吃动物类蛋白,因动物性蛋白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多,而且含有较多的蛋氨酸,如果蛋氨酸缺乏抗脂肪肝物质。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有鱿鱼、瘦肉、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但对并发肝昏迷前期患者,要严格控制这类食物,以防止肝昏迷的发生。3、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有黄疸的患者应限制油腻食物及肉类,因为这类食品可以影响胃肠消化吸收,产生一系列不适,如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病加重肝脏的负担,急性肝炎有黄疸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入,要严格控制胆固醇含量,因其吸收后自胆汁中排泄,增加胆汁的粘滞性,不利于胆汁的排泄,会使胆汁淤积加重。黄疸患者的饮食中应控制动物的内脏、脑和蛋黄等食物,炒菜时应清淡,可适当增加食用醋,以促进患者的消化与吸收。
认识疾病,把握健康!
肝胆相诚与您一起守护肝脏,呵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