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包涵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脑、神经科学、社会学的高深学科。巴甫洛夫将条件反射的信号分为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催眠引导则注重以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暗示为条件,使被催眠者形成条件反射,进入催眠受暗示状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最近的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发现,对接受侵入式诊断的儿童实施催眠可以减少他们的疼痛和焦虑感。催眠术在儿童身上的疗效更显著,因为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术的用途非常多,包括无麻醉和无痛拔牙(国外已经非常普遍)、治疗大脑和心理紊乱、治疗饮食紊乱等。
此外,催眠还可以帮助戒烟戒酒,帮助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增加自信,帮助分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等。
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早在18世纪,巴黎有一位喜欢浮夸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FransAntonMesmer),他宣称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按现代的理解那就是一种暗示的力量。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瑞德(James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年提出“催眠”一词,并且宣称他能够使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遗憾的是,不久更为有效和可靠的麻醉剂出现了,使催眠术的发展再此受到影响。从此以后,催眠一方面被一些人利用作为行骗手段,同时也有另一些人对之进行科学研究。
催眠中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中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感觉麻痹
有些被试在催眠状态下,甚至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以至有些医生曾经用它代替麻痹药物,但其效果显然不如止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唤听和幻视现象。他不仅是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和看到形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将电视机看成方纸盒,将臭味闻成香味。
3、解除抑制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到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例如当众脱衣,对别人施暴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