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延昌
医学博士后、硕导,感染疾病科副主任,感染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从事感染性疾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十余年,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上擅长诊治各类肝病及不明原因的发热。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4篇。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还记得6月1日凌晨因肝癌去世的台湾组合“可米小子”成员安钧璨么?在32岁的大好年华悄然英逝,让无数人扼腕叹息,也引起了人们对肝炎、肝癌的重视。
每年7月28日为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抗击肝炎,预防先行”,旨在呼吁高危人群做好肝炎的预防工作。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代谢和解毒的重责。肝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的统称,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厌油,黄疸等,检验报告显示转氨酶或黄疸指数升高,严重者白蛋白降低。医院消化内科周锋医师说,肝炎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病毒、酒精、脂肪肝、药物和自身免疫,较少见的有各种有毒物质和代谢异常等。
为了不让肝脏受伤,我们应当远离以下四大高危因素:一、肥胖肥胖带来的一大危害就是脂肪肝。为远离脂肪肝,我们要告别油腻、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同时要适时适度地锻炼身体。脂肪肝一旦恶化就会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
二、药物需要强调的是,药物对肝的损害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谁也不知道哪种药对自己肝脏造成损伤,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吃药,自我药疗要不得。
三、酒精酒精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长期饮酒容易导致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除饮酒量外,不同的饮酒方式,如空腹饮酒或将不同种类的酒精饮料混合饮用,可增加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
四、非法使用血制品、接触毒品、 性乱和饮食卫生乙肝和丙肝是通过血液和性传播的。乙肝主要经母婴传播,其次是输注含有乙肝病毒的血制品(处于窗口期无法检出),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播。年以前感染的丙肝主要是由于输注含有丙肝病毒的血制品(当时输血不检测丙肝)或至不法场所献血卖血;目前丙肝高危人群主要是静脉吸毒(共用注射针头)和性乱者,常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甲肝和戊肝是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肝炎。因此,洁身自好,远离毒品,注意饮食卫生。此外,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消毒不严的纹身、打耳洞、洗脚、按摩等。
下面主要谈一谈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周锋说:“抗击肝炎,重在预防。”具体来说,对甲、乙、丙、丁、戊肝应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甲肝、戊肝预防六要点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聚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包括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肝、丁肝预防的四大布局没有乙肝就没有丁肝,因此,只要对乙肝进行有效预防,就可预防丁肝的发生。
一是注射疫苗。“疫苗接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好,铸就健康路”,周锋说,接种疫苗前需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应按0-1-6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即接种完第一针乙肝疫苗间隔一个月后接种第二针,间隔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对于新生儿,如果父母双方均无乙肝,应在该新生儿出生后尽快(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1个月后打第二针,6个月后打第三针。三针免疫后,一般来讲其保护作用可大约维持10年,建议10岁左右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低或转阴时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二是避免血液传播。由于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应加强乙肝患者孕前健康教育和母婴阻断。其次,合理使用血液及血制品,不到不正规的地方献血。
三是要洁身自好,避免不洁的性传播。
四是生活中多注意。如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穿耳针、纹身针等,要选择去正规、卫生的场所理发、刮脸、修脚等。
切断丙肝的传播途径因丙肝没有疫苗,切断传播途径是最直接的预防方式:1.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2.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3.不与他人共用纹身穿刺工具、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4.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5.丙肝女性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当然,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有效预防丙肝。
来源:感染疾病科、消化内科、网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