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命医学女两院院士

文章来源:酒精性脂肪肝   发布时间:2021-10-30 14:19:05   点击数:
 四川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sinbg.com/fengshang/xinchao/675.html

BioArt按: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小编特整理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的女性院士名单,并向她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姓氏拼音排名)

      曹晓风

植物表观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年5月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年获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在组蛋白甲基化研究方面,发现植物中首个H3K27去甲基化酶REF6,并提出REF6与LHP1共进化的理论;揭示组蛋白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调控基因表达和维持转座子活性的分子机制,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证实转座子具有调控功能。系统研究了拟南芥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和调控开花的遗传学途径,发现AtPRMT5和AtPRMT3基因突变分别导致全基因组mRNA前体剪切和rRNA加工异常,揭示了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新机理。在水稻小RNA研究方面,鉴定了水稻小RNA产生的关键因子及遗传途径,揭示不同小RNA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侯凡凡

内科学家,年10月生于上海。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任访问科学家3年余。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TWAS院士。现任医院肾脏科主任、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病防治研究。通过系统的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队列等循证医学研究,揭示了我国人群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创建了防止或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和防治其致死、致残并发症的临床新策略。

      匡廷云

植物生理学家,年12月29日出生,四川资中县人。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1.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2.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3.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4.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

      李蓬

分子生理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年10月生于江西省宁都县,籍贯江西宁都。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细胞内调节脂代谢的细胞器脂滴可通过特殊的融合方式而生长,在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发现和鉴定了多个与脂滴融合相关的重要蛋白和调控因子,系统阐明了脂滴融合的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机制。运用小鼠模型和临床样品等从生理和病理机制上证明脂滴融合是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分析鉴定了调控肝脏细胞,乳腺表皮细胞,皮脂细胞中脂肪分泌的重要通路及其调控机制。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多个角度阐明了脂代谢调控的机制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曾获何梁何利生命科学领域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施蕴渝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年4月21日出生,上海崇明人。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靶分子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些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崇惕

寄生虫学家。年11月26日出生,福建福州人。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种类,主要成果有:1、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伯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人居处的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了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发现呼伦贝尔草原多房包虫病病原及当地中间宿主鼠类2、阐明了家畜牛羊胰脏吸虫和肝脏双腔吸虫的生活史各发育期,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它们在我国各流行区的流行规律3、阐明了中国南方沿海经济贝类各吸虫病原的生活史及预防对策。

      王恩多

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研究生毕业,年再次在同一研究室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和相关tRNA为对象进行酶与核酸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在亮氨酰-tRNA合成酶精确识别其底物亮氨酸tRNA和亮氨酸、进而质量控制从信使核糖核酸翻译为蛋白质的机理方面做出了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编校功能和编校途径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六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王志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年7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吴县。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1)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为该酶固有的分子伴侣活性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并证实和区分了该酶的二种活性在帮助含二硫键蛋白折叠中的作用,打破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总结出折叠酶新的作用模式。(2)最早成功地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同一基因编码的两条肽链的正确重组,提出“胰岛素A、B链已经含有足够的结构信息而能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并形成结构最稳定的天然胰岛素分子”。

      尹文英

昆虫学家。年10月18日出生,河北平乡人。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从事鱼类寄生虫和鱼病防治的研究。年后系统地进行原尾虫的分类、形态、生态、胚后发育、生物地理、比较精子学和亚显微结构等研究,记述我国原尾虫种,其中新种,18新属和4新科,提出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并据此建立了原尾纲新的分类体系,年出版了《中国动物志:原尾纲》。年后,主持和推动土壤动物学的系统研究,联合60多位学者在6个气候带完成土壤动物组成(3千多种)、变动规律及其在土壤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等试验研究,其结果主编写成《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和《中国土壤动物》等专著。

      叶玉如

神经生物学家。年7月30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

      阎锡蕴

纳米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蛋白质与多肽重点实验室主任。年2月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籍贯河南开封。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系统研究了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前景的肿瘤新靶点,实现了成果转化。在国际上提出了纳米酶新概念,第一次从酶学角度揭示了无机纳米材料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催化机制,并将其用于污水治理、肿瘤诊断和埃博拉等病毒的检测,部分发明专利已进入美国、欧洲和日本。这项工作不仅揭示了纳米材料新特性、拓展其应用,还为模拟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材料。原始论文年发表后被他引余次,其结果被国际同行验证并形成了纳米酶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永莲

分子内分泌学家。年2月20日生于上海。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参与国防科研,80年代后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⑴在雄激素诱导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中,证明了其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并鉴定到4个调控元件和与之作用的反式因子,提出启动子上的通用元件也与组织特异因子结合,为多元件多因子参与协同作用的论点提供了证据,是我国最早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之一。⑵揭示了孤儿核受体RTR表达的时空秩序,完成其82Kb基因组DNA克隆和结构分析,为通过调控睾丸中精子形态变化的转录因子总枢纽来设计避孕药提供了可能。⑶附睾精子成熟相关的新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在猴与大鼠中取得了13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猴的工作与美国北卡大学合作),特别是发现其中的一个大鼠新基因Bin1b既与生育相关又是一个天然抗菌肽,是首次发现的与附睾特异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

      庄文颖

真菌学家年7月27日生于北京市。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被选为美国真菌学会荣誉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真菌学研究,在子囊菌部分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有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大量发现真菌新分类群,丰富了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进行综合性状分析,完成子囊菌3个属的世界性研究,建立正确的物种概念,揭示柔膜菌目等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了现行的分类系统;开展我国区域性菌物资源与分类、物种多样性、分子系统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成果具显著影响力。

      

中国工程院院院士

      陈赛娟

陈赛娟女(.5.21-)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人。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医院血研所所长、研究员。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断裂点丛集区,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的工作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具有变异染色体易位t(11;17)的一种临床类型,证明了该易位导致的PLZF-RARα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作用。首次阐明了APL经典易位t(15;17)所致PML-RARα变异型转录本的形成机理。识别了一组核孔蛋白NUP98相关的染色体异常以及婴儿白血病中的t(11;19)(q23;p13)易位,揭示了NUP98-HOXA9,NUP98-HOXC11,NUP98-PMX1和MLL-EEN等染色体易位所致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和M2b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丰富了白血病多步骤发病的学说。参与指导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PL靶向治疗概念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发表论文余篇,被引证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10个奖项。获法国国家功绩军官勋章等国际奖项。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香美

陈香美女(.1.6-),内科肾脏病学专家。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医院肾内科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第七届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长期致力于以IgA肾病为主的慢性肾脏病和老年性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慢性进展性肾病炎症与硬化细胞分子机理及临床意义、IgA肾病凝血纤溶与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的机制及防治、调控肾脏细胞衰老的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两次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延续资助。发表论著篇,SCI收录54篇。主编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亚珠

陈亚珠(.7.23-)女。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早期从事电力系统高电压及其绝缘技术的研究。首次解决了多雷地区配电变压器的防雷问题;千伏屋内配电装置的电气绝缘距离问题;以及高电压设备绝缘结构设计等等,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年起,在无创伤医疗技术领域中做出了很多的重大成果,是肾结石体外粉碎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群策群力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临床效果优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了新的物理治疗技术的研究,运用超声射频等物理因子对肿瘤治疗的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8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雅玲

韩雅玲(.06.08-),女,心血管病专家。山东省淄博市人。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危重冠心病的临床救治,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和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救治、个体化抗血栓和优化抗凝治疗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显著降低了危重冠心病病死率。主持撰写和修订了多部临床指南和共识,主要论著发表于JAMA、JACC等高水平医学杂志。于年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或省部级一等奖4项。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李兰娟(.09.13-),女,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委,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主席,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会长,《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主编等学术职务。还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技术副总师,国家卫计委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和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志红

刘志红女(.12.26-)肾脏内科学专家。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医院肾脏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全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医疗和科研中贡献突出,发表论著篇,SCI收录6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成绩突出。发现大黄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良药。获中国及美国专利,立项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发。研究了多种肾脏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功能变化与临床表型,预后的关联以及肾脏病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及其变化规律。在IgA肾病的研究中发现肠粘膜免疫异常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临床分型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对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有独创的研究,经验在国际上推广。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杰出青年工程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央军委记一等功。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倍奋

沈倍奋(.05.01-),女,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至年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至年获洪堡奖学金,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年1至9月在美国NIH做访问学者。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免疫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工作,特别在工程抗体的研制和应用上有很深的造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基因工程抗体等研究,和基于IL6/IL6R结合部位的空间结构、及抗原与抗体相互识别的立体结构信息设计新功能分子的研究。近年来还从事“抗原化抗体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机制”、“防治移植物慢性排斥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等基础研究。有关研究结果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0余名。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红阳

王红阳女,(.1.31-)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原籍山东省威海市人。年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生化所P.I。现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医院综合治疗二科主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97年学成回国创办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基地。在分子诊断方面,研发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血清检测单克隆抗体,获国家专利;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4个并阐明功能;首次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通路,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分离新的磷酸酶3种,提出新的酶分类法;发现了磷酸酶PCP-2调控β-catenin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与同行合作提出新的抑制性受体调控机制在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Gastroenterology、Nature、Hepatology和Oncogene等发表论文75篇,影响因子分,SCI引用次;申报专利9项(国际1项),授权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照帆

夏照帆(女)(.3.16——),烧伤外科学家。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江苏省。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烧伤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执行委员。长期致力于烧伤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首次证明烧伤休克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假说;率先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IL-6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烧伤病人延迟复苏造成重要脏器损伤的三条病理途径;构建真皮替代模式突破传统植皮手术瓶颈,减少了供皮区损害,提高了瘢痕性关节功能不全恢复率;建立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烧伤复合肺损伤的救治成功率领先国际。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下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胡亚美

胡亚美女(生于.4.27-)。儿科血液学专家。北京市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院院长,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50年代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临床和病理生理,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末,对组织细胞增生症X、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类溶血性贫血,特别是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五年无病存活率达74.4%,属国际先进水平,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至今已有多例白血病患儿已存活5年以上即治愈了。作为主编之一编著的《实用儿科学》是一部经典的儿科医学大型工具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之璧

胡之璧女(.11.03-)。中药生物工程专家。安徽省潜山县人。年华东药学院研究生毕业。年获联邦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将近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将农杆菌Ri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草药基因组中,培育出多种转化器官培养系,其中有些品种有效成份含量为天然中药的几十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克服中药资源紧张,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彤华

刘彤华,女,(.11.13-)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从事病理学的医、教、研工作,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病理科教授。刘彤华从事病理诊断已50余年,有极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诊断正确率高,深得院内外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信任。科研工作中长期从事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二十年来一直进行胰腺癌的实验性基因治疗研究。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反义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均获得了癌细胞生长抑制、致瘤性消失的效果。以survivin为靶基因设计合成的DNAzyme以及针对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设计的小分子siRNA和无启动子全长寡核苷酸均能有效地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通过研究证实粘着斑激酶的磷酸化水平与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进入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进入到个性化医疗的时代,刘彤华教授认识到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前景,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分子遗传病理实验室,在国内最早开展对乳腺癌、肺癌、胃癌、大肠癌等肿瘤进行HER2、EGFR及K-ras等基因靶向检测。目前,正深入开展对多种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渔邨

沈渔邨(.2.15-)女。精神病学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年原苏联医学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长期致力于探索精神病防治方法,首创并建立农村精神病家庭社区防治模式。60年代建立我国最早的精神病生化实验室,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电针治疗等生化机理;80年代指导多种精神药物开发,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90年代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民族酒瘾者,除ALDH多态外,还有ADH多态不同类型。发表论文余篇,被SCI收录19篇。主编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第一、二、三、四、五版,先后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琳芳

王琳芳(.11.3-)女。分子生物学专家。原籍山东省莱州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年于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先后赴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及美国人口委员会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学习。84-92年于协和医科大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任系主任,92-4年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的研究,60年代参与领导创制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后领导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于国内率先开展精子蛋白质及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玉梅

闻玉梅(.1.16-)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浠水。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曾在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微生物学研究生及进修。长期在上海医学院从事教学及研究。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肝炎合作中心及美国卫生研究院变态反应及传染病所肝炎室进修。回国后主要研究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发现用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打破动物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性。通过合作开发,研制了可供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已获准进入临床研究,前景良好。对我国乙肝毒株的变异作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乙肝病毒酶的新功能区,可作为新的药靶。国内外共发表论文余篇,编写专著6本。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开放实验室学委会主任。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碧莲

肖碧莲(.10.31-)女。生殖内分泌专家。上海市人。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年原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后补博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等的研究工作,60年代在我国开展研制口服避孕药的低剂量和合理配伍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其后从事各种激素避孕药具的临床作用机理研究,为临床应用和探索新的避孕途径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以上信息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daotuan.com/zfgyx/1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