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6日,全国肥胖与体重管理学术会议暨国际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脏代谢风险高峰论坛继续进行第二天的会议内容。
波士顿Joslin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OsamaHamdy进行了题为“何须等待:一项有证据支持的针对消瘦和糖尿病管理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的讲座。
指出:最优化的体重管理不是单学科问题,而是多学科的联合,涵盖了:食物(包括食物的构成和热量),运动(强度和时长),认知行为,药物的调节和改变,群体教育等,以及如何长期保持其粘性和依从性。
已有的实验研究表明:
(1)热量替代与减重有很强的相关性。
(2)运动可有效降低内脏脂肪、血压、血脂、血糖,可长期保持减重状态使血管阻力下降。需长期保持一个运动剂量,进行力量训练以保持肌量,如:晨起10分钟进行拉力带,举重等运动,10分钟,10分钟,再10分钟,有利于形成依从性,目标是达到分钟/周的运动量。
(3)药物调整:通过调整药物,例如增加可以减重的二甲双胍类药物,减少可能增重的药物以达到有效控制体重。有效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及整体健康成本。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Beno?tLamarche教授从药物、功能性食品、饮食三方面着手,对如何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进行阐述。苏格拉底寓言中有一句名言:食物就是药物,药物就是食物,说明营养补充剂就是一种补充性药物,omage-3作为功能性补充剂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同样DHA和EPA可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DHA比EPA的效果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营养制品,例如植物固醇、钙、氨基葡萄糖等。优化整体营养以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通过多种营养成分的组合。
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的曾强教授进行了题为“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糖尿病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的讲座
讲座回答了4个问题,什么是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和肥胖的关系,肠道菌群和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如何调剂肠道菌群。研究发现23种基因分型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药物及生活习惯可能影响菌群及菌群相关基因。中医中药强调“药食同源”,目前我们熟知的药材如黄连素亦有减重、降糖的作用,是否可以找到一些中药进行研究其在改变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减重,降低和预防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提出了16SrDNA用于监测肠道微生态,作为干预前后指标的测定。
中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发现47个宏基因组连锁群(metagenomiclinkagegroups,MLG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部分产丁酸盐细菌(butyrate-producingbacteria)的丰度下降,而机会致病菌增多,微生物基因组中耐氧化压力基因也增多,这些也都有助于增加肠道内的炎症反应;根据标记物的丰度和分类对宏基因组模式进行归纳提炼,最终确定了23个肠道微生物标记物可以用于二型糖尿病的分类。
医院于康教授进行了题为“糖尿病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的讲座。
指出糖尿病肥胖患者营养诊疗三个关键步骤:营养筛查+营养评定+营养干预,对阳性及有风险者进行合理筛查、合理评定,才能有效干预,并提出建立“代谢性疾病营养筛查/评定小组”,目前我国仅1/10医院进行合理的诊断、治疗和干预,对于代谢性医院走向社区及家庭,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预防、干预和及时的诊治。通过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和自我管理知识,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和随访监测,最终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临床结局的目标。对于肥胖和超重者,适度减肥(通常体重降低5%~10%)可减轻胰岛素抵抗;营养+运动(分钟min/周)是减肥核心基础。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及流行病学系教授FrankHu进行了题为“从精准医疗到精准营养”的讲座。
指出遗传易感性是肥胖的原因之一,有高风险基因的人在同样饮食习惯的情况下BMI明显高于低风险基因的人。通过基因测试以了解基因的分型可能对肥胖和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帮助。但精准营养管理目前还面临很多挑战:卫生专业人员和一般公众难以理解和使用遗传信息;基因检测和靶向干预的成本仍然很高;人们对精准医疗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教育、政策和法规等基于人群的干预方法对于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仍然至关重要。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部付晓霞副编审进行了题为“提高移动医疗报告的完整性”的讲座,介绍了WHO于近期公布的《移动医疗证据报告与评估的检查表》,该检查表共包括16个条目,对移动医疗干预效果的研究类论文需要涵盖的内容提出了详细的要求,16个条目包括:基础设施、技术平台、与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HIS)的互通性、干预的实施、干预内容、适用性和(或)干预内容测试、用户反馈、用户获取干预影响因素、成本评估、干预接入、限制因素、环境适应、可重复性、数据安全、与国家层面的指南或法律法规的兼容性以及干预的保真性。
之后,就杂志和编辑部的情况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详细解释了《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的审稿流程和专家队伍建设情况。
本次大会收到了全国各地学者的踊跃投稿,经过大会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了9篇论文进行大会交流。
上海交通大医院健康保健中心的范竹萍教授就我国脂肪性肝病研究的规范和进展进行了汇报,首先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在报告中提别提到正常体重人群也有脂肪肝的发病,且死亡率高于肥胖的脂肪肝人群。无胰岛素抵抗的脂肪肝人群更需要我们的儿童白癜风该怎么办杭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